热门站点| 世界资料网 | 专利资料网 | 世界资料网论坛
收藏本站| 设为首页| 首页

诱骗妻子自杀是否构成犯罪/李崇军

作者:法律资料网 时间:2024-07-23 16:34:16  浏览:8438   来源:法律资料网
下载地址: 点击此处下载
诱骗妻子自杀是否构成犯罪

案情:


王海系吉水县某派出所干警,其与妻子陈霞感情一直不和。2002年4月3日晚7时许,两人又因琐事吵口。争吵中,王海对陈霞说:“我讨厌死你了”,陈霞说:“过得没劲,我不想活了”,王海说:“我也不想活了,我们两个一块死掉吧”。王海说完即把手枪从枪套里取出,表示要与陈霞一块自杀。陈霞情绪激动地说:“要死就死,我怕啥?”,并两次上前夺取王海的手枪未成功。王海持枪入卧室,并对陈霞说:“要死一起死,你给家里写个话”。陈霞便开始写遗书,王海在陈快写完时也写了遗书。随后,王海即取下了一颗 子弹,上膛。陈霞见状又从王海手中夺枪,王不让,并把手枪放在地上用脚踩住。陈霞见抢不到枪,便提出与王海上床休息一会儿。王海表示同意,并上床躺在里边,但没把枪捡起。晚上十一时许,陈霞要下床做饭,并说:“要死也不做饿死鬼”,王海没做声。陈霞下床后,捡起地上手枪,对准自己胸部击发,当场倒地身亡。王海见状立即喊邻居伍××等人前来查看,同时退出枪中弹壳,把枪装入枪套。

分歧意见:

本案在审理过程中,对王海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处理,有三种意见?

第一种意见认为:王海的行为不构成犯罪。陈霞是自杀身亡的,王海对陈霞没有杀人的故意,也没有杀人的行为,而且王、陈两人属于相约自杀,陈自杀,王虽未自杀,但不应追究王海的刑事责任。

第二种意见认为:王海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。陈霞系自杀身亡,王对陈虽没有杀人的故意,但存在过失。陈霞在与王海争吵后,已有自杀的意向,在双方争吵暂时平息,两人均上床休息时,王海因疏忽未将放在地上的手枪捡起藏好,致使陈霞再次得到手枪自杀,王海对陈霞的死亡在主观上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,故王海的行为应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。

第三种意见认为:王海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。王海身为公安人员,明知其妻有轻生念头而为陈霞提供枪支,并将子弹上膛,对陈霞的自杀在客观上起诱发和帮助的作用,在主观上持放任态度,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。

评析:

笔者认为:王、陈夫妇在争吵中,陈说:“我不想活了”,这是陈霞出于一时激愤而萌生短见,并非一定要自杀,更无明确的自杀方法。此时。王海不是设法缓和矛盾,消除陈霞的轻生念头,而是用“两个一起死掉”、“给家里写个话”和掏出手枪等言词举动,诱发和激发陈霞的自杀决心。当陈霞决意自杀(已写好遗书),王海又故意将子弹上膛,使之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。为陈霞的自杀提供了便利条件,起到帮助陈霞自杀的作用。当王、陈两人争枪后上床休息时,王海故意没有拾起手枪加以控制,反而自己躺在床里面,让陈霞躺在外面,便陈更接近枪支。王海明知上述一系列行为可能造成陈霞自杀的后果,但他对此持放任态度,最终导致陈霞持枪自杀的严重后果。王海帮助诱发妻子陈霞的自杀行为,其在主观、客观上均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。因此,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。


江西省吉水县法院 李崇军
邮编:331600 电话:0796-3522446


下载地址: 点击此处下载

关于对辽宁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批复

劳动部、财政部


关于对辽宁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批复

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、财政厅:

你们《关于调整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基本养老保险费费率的请示》(辽
劳社发〔2002〕23号)收悉。经研究,同意你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费率按
附表所列标准调整,请严格按照执行。

附表:辽宁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批复费率表
http://www.molss.gov.cn:8080/trsweb_gov/document?RecordNo=328&ColumnName=%CD%BC%B1%ED&MultiNo=0&channelid=40543&randno=0.5191029741697899&type=bin

二○○二年四月十六日

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听证程序的规定(试行)

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


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听证程序的规定(试行)

(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907次会议通过)

一 总 则

  第一条 为公正、及时审理国家赔偿案件,保障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,根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,结合实际,制定本规定。
 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国家赔偿案件听证程序,是指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在审理刑事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时,为查明案件事实,在双方当事人参加下,对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、赔偿方式、赔偿金额等进行陈述、申辩、质证的程序制度。
  第三条 审理下列国家赔偿案件,应当组织听证:
  (一) 侵权损害事实争议较大的;
  (二) 侵权损害后果争议较大的;
  (三) 赔偿方式和赔偿数额分歧较大的;
  (四) 经当事人申请,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举行听证的;
  (五) 其他人民法院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。
  第四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组织听证,应当遵循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。

二 听证组织
  第五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,是否举行听证由赔偿委员会主任决定。举行听证的,可由赔偿委员会或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审判员一人主持,书记员担任记录。重大复杂的案件,应组成合议庭主持听证。
  听证主持人及合议庭成员由赔偿委员会主任指定。赔偿委员会主任参加听证的,由赔偿委员会主任担任听证主持人。
  第六条 听证主持人履行下列职责:
  (一) 决定听证的时间、地点和方式;
  (二) 决定延期或终止听证;
  (三) 决定是否通知证人到庭作证;
  (四) 督促听证通知按时送达听证参加人;
  (五) 做好听证前的准备;
  (六) 要求听证参加人提供或者补充相关证据;
  (七) 维持听证秩序,制止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。
  第七条 主持听证的审判人员、书记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应当自行回避,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:
  (一) 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;
  (二)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;
  (三) 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,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。
  前款规定适用于鉴定人、翻译人员。
  听证审判人员的回避,由赔偿委员会主任决定;赔偿委员会主任的回避,由赔偿委员会决定;其他人员的回避,由主持听证的审判员决定。
  第八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,应当说明理由,在举行听证前3日提出。对听证人员是否回避的决定,应在该申请提出的3日内,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。
  回避事由在听证开始后知道的,也可当庭提出。对当庭提出申请回避的,应当庭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。
  第九条 申请人对驳回申请决定不服的,可以申请复议一次,复议期间不停止听证程序进行。
三 听证参加人
  第十条 下列人员为听证参加人:
  (一) 赔偿请求人及其委托代理人;
  (二) 赔偿义务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委托代理人;
  (三) 复议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委托代理人;
  (四) 证人、鉴定人、翻译人等人员。
  第十一条 赔偿请求人、赔偿义务机关、复议机关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听证。
  第十二条 听证参加人应当按时到指定地点参加听证,遵守听证纪律。
四 听证准备
  第十三条 当事人申请听证,赔偿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的,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七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。
  第十四条 除涉及国家机密、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,听证应当以公开的方式举行。
  公开听证的案件,应当在举行听证前3日公告当事人姓名、案由和听证时间、地点,允许公民旁听。
 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在确定听证时间、地点后,应在举行听证七日前将听证时间、地点、听证组成人员、听证参加人的权利、义务通知听证参加人。
  第十六条 赔偿请求人、赔偿义务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的,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出听证的,视为缺席参加,不影响听证进行。
  第十七条 当事人有正当理由需要延期听证的,应在举行听证前3日提出申请,经审查批准,可延期一次。
 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应当延期听证:
  (一) 作为公民的赔偿请求人死亡,需要等待其近亲属参加赔偿案件听证审理的;
  (二) 作为法人的赔偿请求人解散,需要等待其权利义务承受人参加赔偿案件听证审理的;
  (三) 听证参加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听证的;
  (四) 其他应当延期听证的情形。
  延期听证的情形消除后,应当恢复举行听证。恢复举行听证的程序适用本规定第十四、十五条的规定。
五 听证程序
  第十九条 听证活动按下列顺序进行:
  (一) 书记员查明听证参加人到庭情况并核对听证参加人身份,宣布听证纪律,并向听证主持人报告;
  (二) 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,宣布案由、询问听证参加人有无申请回避;
  (三) 赔偿请求人陈述赔偿请求及理由;
  (四) 赔偿义务机关、复议机关陈述意见及理由;
  (五) 听证主持人归纳双方争议焦点;
  (六) 赔偿请求人出示证据,赔偿义务机关、复议机关质证;
  (七) 赔偿义务机关、复议机关出示证据,赔偿请求人质证;
  (八) 询问证人;
  (九) 听证主持人出示法院依职权收集的证据,听取赔偿请求人、赔偿义务机关和复议机关的意见;
  (十) 经听证主持人许可,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就有关事实问题相互发问;
  (十一) 双方当事人最后陈述;
  (十二) 听证主持人认为案件事实清楚的,可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;
  (十三) 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。
  第二十条 听证过程中,听证参加人违反听证纪律的,听证主持人应当予以制止;对不听制止的,可以责令退出听证。情节严重的,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。
  第二十一条 书记员应将听证过程全面记入笔录,由听证参加人签名。
六 附 则
 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。
 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试行。

版权声明: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。
京ICP备14017250号-1